数字资源

嘉宾导读

您的位置: 首页 -数字资源-嘉宾导读-正文

西峰区图书馆丨【嘉宾导读】一半果实 一半月光——读《在卡夫卡的树上》(付兴奎)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7-11 14:46:29 浏览: 字体:A-   A+

当下诗歌创作的最大困境,是诗美艺术和读者需求之间无法调和的冲突。写得太深奥,读者读不懂不成,或者太浅显,缺少诗歌创作所必需的技巧和思想深度也不成。其实,这也是当下口语诗和抽象诗互掐的关键所在。而《在卡夫卡的树上》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它同时能够满足审美和创作两个方面的需求。

总体来看,知闲的诗为读者展示了一个清晰、灵动的世界。其中既有对物象的聚焦,有对季节轮回的描述,有通过联想营造的诗美空间,也有通过思考和延伸虚构出来的意境。

同时,他的诗具有很强的转换和抽绎能力,诗中的热爱、仇恨、渴望、忧伤、挣扎和无奈,与其说是诗人思考的产物,不如说是物境、情境、意境相互交融的结果。在知闲的笔下,每一个看似平凡的事物,都长有一双飞翔的翅膀,每一个看似简单的语境,都有一个博大的情绪和审美空间。其亮点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合理科学的语言密度。描写和叙述,抒情与思考,收缩与夸张,直观与抽象,解剖与深入,在他的诗中做到了非常恰当和合理的融合。其风格大类国画创作,时而惜墨如金,时而用墨如泼。

二是诗歌内在的张力。从个体到群体的铺排,从实到虚的转化,从略到详的过渡,不同意象之间的衔接,不同表达方式的相互转换,构成了知闲诗的张弛有度、详略有方、疏密有致的内在张力。

三是诗歌节奏的把控。时空转换造成的感觉差异,时间推移引起的色彩变化,语法修辞衍生出来的多元意象,以及由此形成的色彩之美、音韵之美、词语之间的跳跃和过度,情感的缺失和充盈,意象的转换,主题的延伸,以及形成的充盈、丰满、鲜活、深远的诗歌整体。

由此,引发的文本思考同样有三点:

第一、诗歌意象营造的陌生和半陌生化。客观存在与主观意象,现实描写与合理虚构,触景生情与哲理阐发,在知闲的诗中得到了非常巧妙的结合。既避免了传统语境造成的审美疲劳,也有效地防止了因为一味追求深奥引起的失真和虚幻。

第二、传统表现方式和现代诗歌之间的弥合和对接。描写的细腻逼真与想象的合理夸张,抒情的张扬和思考的叛逆,让知闲的诗,看上去都在情理之中,却出乎意料。特别是隐喻、暗示、通感手法的运用,让看上去本来平实的诗歌意象有了别样的韵味。正所谓,写实不唯实,抒情不滥情,思考不故弄玄虚。

第三、诗歌意象的铺排、情绪的掌控和思考的节制。知闲的诗很少受题材、表现主题和表达对象的约束。有时候是剪不断,理还乱,像滚雪球,能大则大。有时候,看似意犹未尽,却能戛然而止,让人回味无穷。这种在选材、表达、呈现上的不确定性,在无形之中增加知闲诗的可读性。

24178784692c4b17b9315facc92a08a9.png

分享到:
打印正文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