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导读
西峰区图书馆丨【嘉宾导读】站在校园说“赛课”(左廷伟)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4-12 14:35:25
浏览: 次
字体:A- A+
站在校园说“赛课”
文/左廷伟
最近重温了几本有关教育方面的著作,只觉得其味如甘醴,历久弥新。从孔子到于漪,两千年的距离,够远的。两位教育家关于教育的那些事,见解却是高度的一致:“以学生为中心”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要义。 孔子非常重视启发式教学,甚至连在课堂上怎么操作都告诉我们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于漪则“把每堂课当艺术品”,认为教师在讲课时,“要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她备课时把课堂上将要说什么都要提前练几遍,“为了改变自己的口语,把每一句话都背出来、写出来。然后修改,用规范的书面语改造自己不规范的口语”,包括“开场白”和“结束语”。充满启发式的课堂也好,当作“艺术品”去雕琢的备课、上课过程也罢,都是想着怎么让学生学得好,教育家原来都是这样炼成的。近年来,我们为了抓课堂教学质量,曾采取过许多措施,优质课评选就是其中之一。毋庸置疑,此举也确实能发挥“示范”“引导”“辐射”的作用,可是在后来的教学实践中,明眼人都能看得出(除非你愿意言不由衷),这一活动已开始变味了,它的实际效果和活动预期已渐行渐远。 一是参赛的心理期待已经弱化。有需求才有动力,真正的“种子选手”好多已无意进入赛场。优秀的教师多的是,他们凭实力随便出手,拿个获奖证书毫无悬念,问题是能到这个层次的教师,此等赛事无论成绩如何,对他们而言几乎已无任何意义,谁还愿意耗时费力去做无用功,因此弃赛便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二是上课的重心已经移位。为参赛而组织的课堂教学,主角已经不是学生而是教师了。下面听课的学生,其任务主要是配合讲台上的教师把课堂“情节”演好,至于实际教学效果,如果有,那只能算是个意外收获。因为评选优质课,更多关注的只是视角能触及到的“演技”。 三是课堂的流程已经失实。由于目的使然,经历过的人都心知肚明,准备这样一堂课,过程何其难也。参赛的课,以前是评委到现场评分,还算有点“在场感”,现在由于多方面原因,大多都是观视频而定成败。那些经过精心导演、反复彩排,邀请专业人员制作的课,进入上传程序前,除了少数因个人潜力所限而难以塑造外,其他均已被“打磨”得明光铮亮。殊不知,一顿用心制作的大餐端到评委面前时,多半已不是原来的味道了。这样的课,和教学日常是不是成了两张皮?其推广价值何在? 于漪70多年如一日,“打磨”课已成常态。她在课前下的所有功夫,都是奔着学生而来的。我们要向她学习,面向全体教师抓规范,要求每一个人踏踏实实把每节课上好,并在反思中学习、在学习中完善,扬长避短,久久为功。如于漪所言:“我不断地反思,我一辈子上的课,有多少是上在黑板上的,有多少是教到学生心中的。教出自己个性的时候,才是学生收获最大的时候。”诚哉斯言! 由于工作关系,近日来天天在校园,曾和多位一线教师、校长交流过,对于”优质课评选”、“赛课”一类的活动,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当下这些东西实在太多了,至上而下,讲究规模和声势,不考虑学校实际,急功近利,致使“赛课成灾”,教师疲于奔命。希望把自主权能交给学校,让自己根据实际需要安排,这样的“赛课’才最有用。当优质课去掉“美颜”,成为自然的、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精品成果时,其示范作用便不可低估了。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