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资源

嘉宾导读

您的位置: 首页 -数字资源-嘉宾导读-正文

西峰区图书馆丨【嘉宾导读】牛皮灯影里的环县(付兴奎)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4-18 15:50:47 浏览: 字体:A-   A+

在与朔为邻的环县,最早醒来的是毛驴的蹄子。五更过了,报晓的鸡还在架上张嘴打哈欠,驮水的毛驴已经行走在又窄又陡的山路上了。山里人的生活,每天都是这样,从踢踢踏踏叮叮当当的拓水声中开始,从黄酒一样又浓又烈的道情唱词里结束。

头枕宁夏,脚抵陕北的环县,缺少雨水的沙土梁梁,偏偏浸润出环江一样清粼粼的陇东道情。从黄土塬上朔风卷起的沙尘到沟坎坎上山羊踩出的小径,从河床上素淡的野花到山梁上低矮的小草,从晨曦中早起的农民到黄昏里晚归的牧群。道情的声音由远及近,旋即在天地之间回荡起来,多亏了黄土大塬的壮阔,否则,换个地方,哪能容得下这般豪迈舒展的声音。

居家过日子,谁都可能遇到伤心和高兴的事情,到时候,只要你抖开嗓子这么粗放地一唱,那些灰踏踏的日子立马就变得亮堂起来。难怪有人说,在环县,羊肉可以不吃,黄酒可以不喝,但皮影戏肯定得听。

“走亲戚,毛驴子一赶,吃羊肉,袖子一卷,心慌了牛窑里一喊。”对于生活在环县的人来说,想要找个唱戏的理由其实非常容易。逢年过节,赶会赶场,翻盖新房,红白喜事,亮子一挂,演出就开始了。宽畅温暖的黄土窑洞是唱皮影最理想的舞台,白布后面的油灯亮起来,甩梆、锣鼓和四弦的声音一同响起,挑线的人刚一张口,叫好声便响彻了窑洞内外。在环县,只要听说谁家窑里唱皮影,村里村外的人们就会不请自到,早早去占个好位子,这样才能看得清楚,听得过瘾。当然,好位子早让事主家的亲友和近邻占去了。如果不服气,你自己家里也可以搭起台子唱上几本嘛。

说是戏班子,真正演唱的演员其实只有一两个人,你舞台上千军万马,我影帐后阵脚不乱,生、丑、净、旦,腾挪踢打,手随心到,心随意转。才子佳人,忠臣良将,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一双手翻江倒海,一张口地动山摇。环县皮影的美,美在声音和色彩,更美在人情和世故。

在环县,皮影是个引人注目的行当,是行当里面肯定有名角儿。你可别小看了这黄土地上走出来的民间艺人,他们在老百姓心目中一点也不比当红的影星差多少。那些爱听皮影的戏迷可能不知道成龙和章子怡,但绝对没有人不知道解长春、敬廷玺和史呈林。从前,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现在,环县人看皮影戏瘾得睡不着觉。在环县,用毛驴驮着走村串户的艺术家队伍至少有百八十多支,为老百姓喜爱的名角儿也不下百个,他们从没有鲜花的崖畔畔上起步,唱着唱着慢慢就成了大家喜爱的角色。别小看了那些土头土脑满袖子油污的观众,他们是皮影戏最忠实的观众,也是皮影艺人们的上帝。只要你唱得卖力,挑得自然,大家伙听得高兴,你的戏份就得的多,人气就会自然而然地往上串。谁要是光想着赚钱糊弄咱庄户人,那就别怪大家对你不客气。

人生大舞台,皮影大世界,皮影艺人粗放的歌喉,仿佛一把赶羊的鞭子,自觉不自觉地把你吆喝进历史,在狭小灰暗的牛窑里,你会结识忠心报国的杨家将,执法如山的包文正,忠贞不渝的白素贞……你的所有的爱狠情仇,都能在剧情中找到对应,抓不到奸佞不散戏,才子佳人不团圆不离开。正是凭借皮影艺术的滋养,与朔为邻的环县人才那么的质朴善良、爱憎分明。皮影道情丰富了他们单调的生活,也在他们的生活中得到不断丰富,谁背弃婚约,对爱情不忠,他就是陈世美,迟早要遇上包黑子的虎头铡;谁无中生有,陷害他人,他就是潘仁美贼王强,到死也不会有好下场。一九九二年,西影厂以环县皮影道情艺人为生活原型拍摄的电影《何班主和他的情人》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皮影浸润着农家人的生活,也潜移默化着大家伙的艺术素养。心里闷了、身体累了就吼它一嗓子。有了报纸,看了电视,拉了宽带还要唱,田间地头山洼洼,羊圈柴窑锅台旁,浅吟低唱,撂开嗓子放声唱。婉约也好,豪放也行,只要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声,悲戚也罢,喜悦也可,只要想唱就不必藏着掖着,不然,憋在心里比干重活都累。

农历三月初三,是无量祖师的诞辰,也是兴隆山的庙会,来自陕甘宁及周边的信众,齐聚山庙,香火缭绕,鼓乐声声,热闹的不是一般,祈福还愿之外,最热闹的活动要算看皮影。虽有电影、马戏、木偶、杂技助兴,但要论祭祀神灵,非环县的皮影戏不可。愿戏是给神许了愿后还愿的戏,环县山大沟深,居住偏僻,家里有人畜患病,去医院没有条件,就去庙上讨药吃。讨药时给神仙许愿,说是只要能把娃娃的病看好,就给您唱一台子戏。孩子的病终于好了,好了就得兑现自己的承诺。

在环县,只要你看上一回牛皮影子戏,那你终生都会被烙上了古环州的印记。生性刚直的农家汉子们平时见面连招呼都不打,可一旦说到皮影和道情,话多得没完没了。那年,我去民俗大师解长春的老家河连湾出差,遇上庙会挂灯。锣鼓一响,村里唱皮影戏的消息就像长上了翅膀一样,迅速传遍了周围的村庄。这个平常连人影的看不到的小庙院,一时三刻,聚集起了上百人。

为了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县上在滨河路文化夜市专门设立了皮影剧场,组织各班子开展皮影展演。为了能占上好位置,有些老年人连下午饭都不敢吃。在环州故城,不但有专门的班子演出,而且开辟了皮影工艺品市场,遇上节庆活动,那些皮影制品和带有皮影标识的挂毯、服饰、口杯、画册、书签、扑克、挂件,热销得不得了。

其实,环县皮影戏不光环县人喜欢,好多外地人和外国人也乐此不疲。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环县皮影出国演出,在十多个城市一口气演了二十四场,高鼻梁、蓝眼睛的意大利人把它称为“来自东方魔术般的艺术”。在传媒渠道发达的当下,也不时有戏班子出国去表演。

大家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需要唱皮影的地方也多起来,但能拿出手的皮影艺人越来越少。一方面是因为生计,一场皮影下来给的报酬太少。另一方面,皮影对表演者的要求太高,一般人不愿下功夫学。有人担心,某天皮影这个行当会自动消失,刻皮影、挑线的功夫也会失传。所以,趁艺术家们还在,趁大家对皮影还感兴趣,趁早想办法把这些东西保存起来。

在环县,道情皮影戏就像路边上长着的小草,即便是没有一滴雨浇灌,也能通过自身的营养顽强地成长。活跃在民间的皮影戏何尝不是这样,只要喜欢他的听众在,这种属于乡土的艺术就不会消失。

05de3201328f45b6bdf5130058a9241c.jpg

       付兴奎,甘肃宁县人,本土作家,长期致力于陇东乡土散文创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庆阳市作家协会主席,在《四川文学》《华夏散文》《中国西部散文选刊》《雪莲》等刊物上发表散文作品多篇,著有《城乡纪事》《吾乡吾土》《流年》《纸上的村庄》散文集多部,曾获甘肃省黄河文学奖。

分享到:
打印正文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