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资源

嘉宾导读

您的位置: 首页 -数字资源-嘉宾导读-正文

西峰区图书馆丨【嘉宾导读】我替孙子写检讨(左廷伟)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6-03 14:34:31 浏览: 字体:A-   A+

周五下午下班回家,就等着吃饭。妻子边做饭边念叨着:“这雨大的,孙子咋还不见回来。”住在一楼,每到这个时候,向窗外张望已成了一种习惯。

上小学三年级的孙子,学期内只有在周末,才会被送过来和我们住一晚上,周六还要去上校外兴趣班。等待中,听到开门声,孙子终于回来了,儿子手中拿着收起来的折叠雨伞跟在其后,他说周五下午在县上上班的人大都回西峰了,街道车太多,到处堵,从学校门口到家门口,他开车走了整整一个半小时。孙子换了鞋,和我们打过招呼,取下脊背上的书包搁在餐桌旁的椅子上。妻子急忙放下炒菜的铲子,走出灶房,弯下身子,抚摸着孙子的头,笑眯眯地问他饿不,并制止他先别急着脱去校服外套,说雨天房子里也冷。在我眼里,自孙子进门后这一连串的自选动作似乎已变成了规定动作,既自觉自愿,又娴熟规范。

未等饭端到桌上,儿子又要走了,他说单位加班,其他人都到了,他顾不上吃饭。出门时,安顿了几遍,要我们务必盯着孙子把作业写完。孙子踮起脚向窗外瞅了一眼,确认他爸走远后,拉着哭腔说:“我今晚除了做语文、数学作业,还要写300字的检讨。”原来头一天语文老师布置的作业,他没记全,也就没做完,检查时没交上差,后果是作业补做,另加一份检讨。他越说越伤心,几度哽咽,由开始的絮絮叨叨,到后来的结结巴巴。说作业太多了,老师告诉他们现在有新规定,不准在家长群里布置作业,每天放学前由老师口述,学生记录,放学后按题目要求去做。说话间,他不停地用袖子抹着眼泪。为了安抚他,让他先安心把今天的作业写完,我答应替他写检讨。

有了承诺,就得兑现,事到临头,我却犯了愁,而且不是一般的愁。让我写300字的文章,如果没有过高的质量要求,我会一蹴而就,可这300字的检讨,我该从哪里下笔呢?更要命的是我这个年近60的老头,要装作一个年仅8岁的小孩,用他的认知,用他的口吻,用他的文风去写,又不能让老师看出破绽,难呐!

时间不早了,我说服了孙子,让他专心做当天作业,先别考虑检讨的事,我构思一下,明天一大早就动笔,保证周一不误他上学的事。

文无常法,辞达而已。写文章是这样,可写检讨就不一样了。大半生写的检讨很少见过的检讨却很多。这检讨的写法,似乎还有个固定模式:先用最短的文字说明事情原委,引出自己错在哪里,错误的危害性是什么。这部分千万不能写得太多,否则就有强词夺理、推卸责任之嫌。其次就是查找自己犯错的根源,用时下最流行的话说就是要认真剖析,这是最能彰显本人悔过自新重新做人态度的段落。最后就是表决心,谈今后的打算。检讨,无论是发自肺腑的忏悔,还是言不由衷的应付,从形式上看,凡上乘的检讨,都有如下特点:说错误要准、查根源要深、骂自己要狠、表决心要真。

我必须弄清楚孙子犯错的来龙去脉。翻看他的书包,有点吃惊。不算作业本,课本及各种配套练习册就有11本。引发本次“检讨事件”的是老师让把语文练习册中第一单元的题做一遍,共四道题,分别是字词练习、句子练习、古诗词补充、阅读短文回答问题。从数量上看,有两页半,孙子在之前只做了第一题。

由于做作业, 孙子睡得很迟,我躺在他身边,辗转难眠。不大一会儿,只听他说着梦话,含含混混,“检讨”一词倒是真切。

学生完不成作业,教师采取一定的惩戒措施是必要的。学习本来就是一件苦差事,中国基础教育多年来最大的谎言是“快乐学习”。快乐,只是在享受学习成果时才会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少年儿童自制力差,一味地让其舒展个性,那只能使他们野蛮生长。但教育又是铸造灵魂的事业,是慢的艺术,任何迷失了方向的出发,哪怕用心良苦,走得再远都是迷路。

 作业量大,究竟是谁的错?在人人都有看法,人人似乎都没办法的这样一个无休止内卷的环境中,谁想“出淤泥而不染”,谁就没有了生存空间。这正是教师的迷茫和教育的困惑所在。

其实,教师太关键了。下点功夫把课上好,把课堂上的时间利用好,作业量就会降下来。把“检讨”换成一篇观察日记、一篇课外小作文布置给学生,该有多好。

小孙子都知道秋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的确,雨中的秋天如诗如画。这个季节,眼前的一切都是作文的绝佳素材,我暂时却无暇享用。

       天亮了, 孙子一睁眼就催着哩, 还是践行自己的承诺吧。写不好这份检讨,他对我的惩罚,恐怕就不是写检讨这么简单了。

eb61c1edb48741c3b8173a420ea011d7.png

分享到:
打印正文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