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峰区图书馆丨【嘉宾导读】厚土上正宁(付兴奎)
调令关的夜其实一点也不清静,山风在林子里一灌就是一宿,就像欧阳文忠公《秋声赋》中描述的那样,一会儿淅淅沥沥,萧萧飒飒,一会儿汹涌澎湃,风雨骤然,既像金属器物互相重重的撞击,又像大队人马一声不语的疾速行进。当然,这样的声音一点不影响你的睡眠。不然的话,我又当蹉跎一个清新的早晨了。
出门的时候,我看着大厅地板上横卧的几只秋蝉想,大概是房子外面的温度太低,蝉们想到屋子里来找点温暖吧。熟料,我的这种不经意的推测很快就让院子里更多的蝉给否定了。数以千万计的蝉树叶一样铺在地面上,极像传说中的蝗灾现场。我用手划拉了一下其中的一只蝉,发现它的身体还没有彻底僵化,偶尔还可以看到四肢动弹的样子。我心想,是不是夜雾太浓,蝉们被浸湿了的翅膀,才落在冰冷的石板上。等到太阳出来,水汽一蒸发,它们便可回到林中,重新开始属于自己的生活。
东方的天空刚刚露出鱼肚白,林场里的工人们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唰唰的扫帚声由远及近,工人们把那些躺在地上的蝉归拢到一起,然后当药材给收集起来。我心里有些不忍,但又不好意思上前劝阻。扫马路的工人看穿了我的心思,一边扫一边对我解释说,蝉和所有的昆虫一样喜欢光亮,今天你把它们送回林里,到了晚上,只要招待所的路灯一亮,它们仍然会奋不顾身的扑过来。
为了追逐光明而不惜身家性命,这种看似宿命的追求,在黄土层丰厚的正宁,其实有着更深的精神意韵。
明出御史大夫景清,携带利刃上朝准备刺杀明成祖朱棣,事情败露后,不仅自己被燕王朱棣剥皮后悬于午门,父母妻子、亲朋好友全都被满门抄斩。在封建社会,株连九族的事情并不鲜见,可像景清这样怀瑾握玉不远苟全的忠臣却屈指可数。
这位洪武二十七年的榜眼,在中进士之前,因为聪敏好学过目不忘而文明桑梓。入朝之后,因为言论明晰,卓异刚直,被明太祖任命为左俭都御史,金华知府等要职。此前,燕王朱棣非常赏识景清,与他私交甚笃。燕王发动兵变,篡夺了侄子朱允炆的帝位后,为了清除异己稳固皇权,对惠帝时朝廷里的大臣大臣进行了清洗,朝臣很多被屈杀。景清因为才华卓异而被官封原职。对于这种绝大多数大臣求都求不到好事,景清却不以为然。因为惠帝朱允炆当政时,他曾经和方孝孺、练子宁等人结盟起誓,力保惠帝。现在惠帝被焚,同志殉难,景清焉能独自苟活。
听说景清殉难之前,与明成祖有一段戏剧性的精彩对白,明成祖怒曰:“朕待你不薄,为何谋叛刺王?”,景清答说“欲为故主报仇耳!”。明成祖一怒之下,下诏对其采用了分尸的酷刑。
在那些功利主义者来看,景清的行为过于愚忠,甚至有些不识时务。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一朝天子一朝臣,惠帝和追随他的人全都不在人世,新当政的皇帝既是朱家一族,也是与他关系很好的朋友,现在又委任他这么重要的职务,只需顺应时势即可宏图再展。
殊不知,忠烈人物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奉行的是人生大节。刺杀朱棣的行动虽然失败了,但他的宁死不屈的高尚人格却因此得到了后人的肯定。他死后不长时间,宣宗皇帝朱瞻基就追谥他为忠烈公。
在湫头乡双佛堂村,有一颗枝叶繁茂的龙爪槐,远远看上去其冠如盖,其枝盘旋,鳞甲闪亮,有如游龙。可是,知道这棵树来历的人却寥寥无几。
作为崇祯四年的进士,巩焴一入仕途就遇上了乱世,河南林县因为盗贼猖獗,饥荒不断,民不聊生,他担任林县知县时,及时上奏朝廷,减免了给老百姓造成沉重负担的税种“三饷加派”,并且亲自任教课读学子,百姓感其恩德,建立生祠以表敬意。
在安阳,因操练乡勇,打击豪强,减免徭役,振兴乡学,巩焴被人称之为河南“第一廉公”。
巩焴于一身才学,满腔热忱,奈何生不逢时,报国无门。他所处的明末,除了相继滋生的内忧外患之外,还有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呼啦啦大厦将倾,任你是一棵擎天的大树,依然是独木难撑。崇祯十五年,看清天下大势的他辞河南巡抚不就归隐西安。李自成占领西安之后,遍访贤士,又任命他为大顺礼政府尚书,他避隐不仕。
义军攻陷北京后,崇祯皇帝上吊自杀,宫中大乱,妃嫔四散。混乱之中,巩焴偶遇一怀有身孕的妃子,遂起保孤立帝之心。他不顾生命危险,偷偷护卫皇妃到离自己家乡不远的陕西三水县官家洞,结果事与愿违,被他寄予厚望的皇妃生下的竟然是一个一女孩,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失去政治抱负之后的巩焴,并没有放弃他人生的最后理想。巩焴一看复明无望,巩焴只好隐居在官家洞,一边著书立说,一边教书育人。
清顺治十八年,清军包围官家洞,他们想尽一切办法诱巩焴出来就仕,他却坚守不出,死不降清。官家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上有磐石盖顶,下有绝壁断道,兵将无法近身,刀枪不能奏效。无奈之下,清军首领命令军士用柴草围洞,用火点燃狸猫尾巴,引着了堆放的柴禾,结果洞中之人全部被火烧死。
不成功,毋宁死。烈火奈何不了他的志向,官位改变不了他的报复。在那个隔火相持的瞬间,清军无奈的表情,映射着他的自信和坚定。巩焴去了,但他从京城带回来的这棵龙爪槐树苗却松柏一样傲立在黄土之上,含霜吐翠,生机勃勃。
旧梦依稀,时移世易,数百年之后,不管是显贵一时的高官,还是偏安一隅的义军,通通化作了尘烟。没有后代和子嗣的巩焴却因此受到后来者的尊重,从人生价值学角度来讲,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人格魅力。
在闻名遐迩的罗川古城,有三座保存完好的石牌坊,其中清官坊和天官坊是里人为纪念一代名臣赵邦清而建的,恩宠坊则是后人为旌表赵邦清嫡母刘氏、生母高氏而建的牌坊。
靠勤老致富的赵家,因在官府内没有关系,饱受苦差重捐之害,嫡母刘氏临终前恳请丈夫,择名师严教子嗣,使其成人,以光我闾。邦清出生后,一家人虽视如掌上明珠,但却并不因此而放松对他的教育。在劝勉他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父母还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向他灌输清廉清正的美德。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看,亲人们对他的这种要求和影响一直延续到他赴滕县知县任之前。母亲教诲他只有不取不义之财,才能保持心灵上的清凉。妻子叮嘱他不管到哪里做官,都不能在乎钱财。
贪官与清官的最大区别就是他们对物质财富的态度,不在乎则廉,太在乎则贪。从懂事的时候起,就有一帮爱他的女人不厌其烦的警告他,赵邦清怎能不廉呢。
山东滕县连续两年发生饥荒,老百姓生活极度困难,致饿殍载道,人犬相食,饥民卖儿鬻女者不计其数,赵邦清到任后,当即开粥赈济,不仅让全县8万余人受赈,就连那些被卖的妻子儿女也被全部赎回。
衙门是权利的象征,除了威严之外还是威严,但山东滕县的县衙却与众不同,两个草根垛起来的柴垛是赵邦清时代独有的特征。为了开荒增地,赵邦清通过用自己的俸银收买的草根的办法鼓励老百姓垦荒卖草根,滕县的耕地因此增加了3000多顷。
万历二十六年,安南国使者冯克宽来中国进贡,遍访四十六县,唯有滕县知县没有见到。因为该县的衙役告诉他,他们的知县教百姓种田去了,这位外国使者大为震撼。回到京城之后,他在万历皇帝面前对赵邦清赞赏不已,“自入中国界,所过州县,未有如赵邦清之一尘不染者!”并赠给他“清、清、清”三个大字。
一个让人崇敬备至的清官,除了勤政为民之外,更重要的扬善除恶。赵邦清知縢县时,适逢鲁亲王选婚,盐商张继之用三千两黄金行贿,其女被选定后,他趁机要挟山东各方面达贵显宦,威逼知县赵邦清具结。邦清舍官舍命与之抗衡,最终未行具结。宁德王妃的父亲刘鹤打死人命,在地方上造成了很坏的影响,邦清按律处斩,縢县豪强为之慑服。
赵邦清任吏部稽勋司郎中时,原兵部尚书张学颜的儿子张承祚疏请奏官,邦清坚持不从,吏部尚书三番催促办理,亦不理睬。邦清严惩吏部宿弊,弹劾吏部文选司郎中邓光祚、验封司郎中侯执躬等受贿事,皆被罢官。还将贪赃枉法的文选司新都吏王鋐充军,旧都吏王炫问刑,验封司都吏谢天成革职为民。刑部王理怕邦清弹劾自己,暗送白银1千两,邦清拒收,且抬白银到御殿面君,使其受到制裁。
在担任吏部文选郎,在推荐户部主事缺时,因与宰相沈蛟门、正郎邓光祚意见分歧,遂遭陷害被罢黜归乡。赵邦清遭贬之事,朝野震惊,民怨沸腾。从做官为宦的,到普通老百姓,都纷纷为他鸣冤叫屈。连出家人如贤也感叹说:“朝堂是非混嚷,何日是休?邦清一清如水,百折不回。愿邦清高推上卿、为特国家幸庆,即吾教衰落,亦有赖其回春耳。”并吟诗曰:“义气三秦颂,才名四海生;官情薄如纸,斯道直如往。滕邑甘棠在,铨遭德望悬;何时重应昭,朝野盼目穿。”
和一心要扑向光明的昆虫一样,景清、巩焴和赵邦清,以信念为支撑,激浊扬清,惩恶扬善,在完成自己的人格构建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
石牌坊在当街一站就是近千年,御赐的匾额和砂石上的浮雕光泽依然。那双背负着二字的铁旗杆,俨然捍卫它们的哨兵。经历了血腥的王朝更替,频发的自然灾害,疯狂的文化浩劫,石牌坊却一动不动,除了品质和精神的力量之外,还有什么能让其这样长久的保持一个姿势。
在我看来那些根植在君子们骨子里的东西,其实要比政府明令保护的高等级文物要珍贵得多。
厚 土
五顷塬与二顷塬连接的岘子旁,有一座三面临谷的斗方形土丘,上了年纪的老人都叫它仙人坟。因其顶端长有许多大松树的原因,也有人叫其松树疙瘩。那些松树是什么时候什么人栽植的,又是如何消失的,村子里的人谁也说不清楚。大家只知道,土丘上的东西不能动,动了就会遭报应。
在惜土如金的庄稼人看来,好端端一块地,不种点什么可惜了。于是,平田整地的时候,上面的整成了一片梯田,再后来,有人开始在上面栽植核桃树。好端端的一块地,老辈子能栽,我们怎么栽不得。
说归说,种归种,大家对那座土丘其实一直都是心存戒律的,一个如此高大的坟茔一定是有来头。几千年年过去了,这块土地上识文断字的人不少,要说能把这个土疙瘩说个来龙去脉的还真的没有。
1993年,一位没有多少权威的地方历史课教师张耀民在《西北师范大学学报》上发表了《黄帝冢原址考》《黄帝冢原址考察记》等四篇文章,首次提出黄帝冢在正宁县五顷塬的观点。此论一出,史学界有识之士的当即认可,关于黄帝冢在正宁的观点风行一时。
只要你翻阅一下历史,就会发现张耀民的观点确实不是空穴来风,从司马迁的《史记》到地方志,从历史风俗到出土文物,说的有根有据,这样以印证,这座貌不惊人的土丘还真的是人文始祖黄帝的衣冠冢。
据一本手抄的《庆阳府志》记载:在正宁县东湫头镇东北西头村之桥山,当谷一峰耸起,草木葱蔚,上有荒冢,旁立一碑,镌字曰:“黄帝葬衣冠处。”至于,黄帝的陵寝为什么埋的是衣冠,《史记》中说得很明白,说是汉武帝北巡经过朔方的时候,到桥山祭奠黄陵,为什么黄帝没有死却有坟墓,有人回答说,黄帝骑着白龙上了天,群臣为了纪念他就把他的衣服埋在了这个地方。
由于缺乏文字记载,人类早起的历史都是通过口述形式传流下来的,时间一长,多数就被演化成神话,当然,这些神话也不是没有依据的,我们不妨透过神话去探析一下其形成的原始素材,或许能触摸到历史的一鳞半爪。
传说黄帝经常出外巡游,东到大海,登上丸山和泰山,西达崆峒,问道于广成子,登上鸡头山;南到熊耳山,湘山;北逐荤粥,在釜山与诸侯核验兵符。有一天,天外飞来一条黄龙,告诉他说“你的使命已经完成,请您归天吧!”黄帝乘龙腾空而起。随他出巡的大臣一时吓倒在地,半响才想起拉扯黄帝。黄龙深知人意,在空中旋转了一下,重新飞回黄帝休养生息的地方,臣民们连忙牵衣裳、扯宝剑、脱靴子,死命也不丢开黄帝,黄龙一看不好,连忙调动雷电,隐身而去。
人们利用黄帝测天时的方式,择出黄道吉日,把象征黄帝身影和龙的脊骨的子午岭作为黄帝的陵墓,用双手刨出了这个能容纳天下的大墓,然后将大家从皇帝身上拽下来的衣帽、靴子和宝剑安放其中。这时,黄风四起,墓道两边的积土迅速合拢,一点也没有剩下。在场的人惊得目瞪口呆,急忙朝天拜跪。
传说中的黄帝,本来不是什么单纯的神仙,而是真实存在的原始部落首领,他研究气候,测量土地,种植五谷,安抚百姓,平服叛逆,广施恩泽,利及万物,是不折不扣的人文始祖。
正宁县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有许多上古时期的陶器和经过精心打磨的石器,象敛口圆底钵,葫芦瓶、彩盆,瓮棺等文物,这些文物不管属于仰韶文化还是属于齐家文化,最终都可以归属到黄帝文化的范畴。
在正宁榆林子镇文乐村许家沟畎,有一位年近八十岁的普通农家妇女,她是方园百里有名的剪纸高手,她剪的《抓髻娃娃》头戴人胜或头梳双髻,左手执鸡,右手执兔,脚踩莲花,是伏羲和女娲的统一体。她和周围许多不识字的妇女一样,剪纸手艺非常熟练,一张纸到她们手里,想啥就是啥。但这些手艺绝对不是她们自己的发明和创造,而是从古到今一辈一辈传承下来的。正宁农村妇女手绣的香包,多以黄帝部族的图腾为题材,这些龙、鱼、蛇、蛙、鳖、龟,螃蟹,正是黄帝留在这块土地上的不灭的足印,具有明显的黄帝文化特征。
作为中华文明的始祖,黄帝的陵墓在黄陵还是正宁,是真人的陵墓还是衣冠冢,在现在看来,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作为一名炎黄子孙,如何从黄帝文化中汲取那些不畏强暴、不惧艰险、改天换地的勇气和创造精神。
受黄帝开创的农耕文明的影响,正宁人对土地的态度非常虔诚,不管是原地还是山坡,只要能播下去种子,就一定要让它开花结实。正宁人多地少,但多数地方都适合农机耕作,即便如此,他们对待机械化的耕种时也是特别的认真。机耕过的地要用人工耙后,种子生长起来财会,浇水、施肥、除草,看上去是粗活,但处理不好,收成就不一样。多年前,有位友人从银川去西安,说是从飞机上看正宁人种的庄稼就像整洁干净的刺绣,竖是行行,横是样样,你不佩服不成。
在靠打工赚钱养家的时代,几乎全中国的农民都觉得种地不划算。于是,种了几千年的地说撂荒就慌了。但正宁人不,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不管怎么说,绝不能让土地在咱手里给荒了。
春天,翠绿色的麦苗一碧万顷,看上去就像绿色的海洋。随着时序的推移,麦田由绿变黄,天地一片辉煌。收麦是陇东人最重要的农事,大家一边挥汗如雨,一边放浪着喜悦的笑声。当然,作为农耕文明的发源地,正宁的粮食可不止小麦一样。麦子刚刚入仓,高粱和玉米已开始拔节,大秋作物的面积虽然不及麦田广阔,但其高挑的秸秆,饱满的果实和麦子比起来一点也不逊色,他们是庄稼地里的伟丈夫。相比之下,荞麦和糜子俨然小家碧玉,既纯洁美丽,又风情万种。十月是正宁塬上景色最美、气候最爽的季节,也是庄稼汉心情最好的时日,满园子的蔬菜,汁水香甜的水果、口味十足粗粮,比当神仙还要舒服。在地动天寒的冬日,辛苦了一年的庄稼汉并没有因为当下的收成而沾沾自喜,他们一边收拾农具,一边积肥,为来年的农耕做着最充分的准备。
社会发展了,庄稼人的追求,不光是把肚子填饱,更主要的是把日子过颤。五谷粮食要种,经济作物更要种。
北面气温低,昼夜温差大,无霜期时间长,适宜果树生长,大家就挨家挨户栽果树、建果园。不几年,从东到西,苹果树涌起一条绿色的长龙。苹果的种植面积一大们,一下子就成了气候。从树上采摘下来的苹果堆的象山一样红彤彤的,南来北往的客商,全都开着大卡车上门拉苹果。他们说,正宁苹果皮薄、味甜,还耐储存,这样的苹果有市场。
在正宁住得久了,你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不管是平房还是地坑,不管是瓦房还是洋楼,不管是前塬还是山后,家家门前都有一个两三丈高的小土楼,它的用途其实只有一种,那就是烘烤地里长得那些烤烟。
天宝十五年,安绿山造反,攻陷京城长安,唐玄宗被迫逃往四川避难。太子李亨赴彭阳郡招募唐旧部兵马后,在宁夏灵武即位。时隔不久,唐肃宗率部进攻长安,屯兵罗川城。有一天李亨步行到罗川城西门外的一个土台上休息,忽闻一股香气扑面而来。他抬头一看,见一老翁咬着旱烟锅从台下走过,肃宗得知香气自此而来,连忙接过老翁的烟锅吸了几口,顿时觉得精神振奋,口香气爽,肃宗当即对罗川旱烟大加称赞。肃宗这一抽不要紧,罗川的烟叶子一下子出了名。
追溯起来,正宁大量的种植烟叶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事情。全县烤烟种植面积达到十多万亩,成了当地农民收入的最好途径。如果你秋天去正宁,准能看到庄稼汉收烟烤烟的景象。白露一过,遍地的烤烟就能够采摘了,为了能在市场上卖一个好等级,每一枚烟叶都得蹲到地上用手去采摘,这样蹲下去摘,站起来放的活儿特别累人,但大家心里明白,这不累人就挣不下钱。烟叶搬回家后,不是直接送到楼里去烘烤,而是要把烟叶夹到草绳上,然后把草绳绑到炉膛里面的木架子上,然后把炉子封住,慢慢地烤。烤烟是一件急不得的事情,你得有耐心,心太急火一过就焦了,温度不够,颜色发白,买不上等级。烟叶烤出来后,还有一个晾晒的过程。于是,院子里、墙壁上、木架上、到处堆的都是烤烟。那些成色好的烤烟,看上去黄皴皴的,个个都是名不虚传的黄金叶。
正宁人和土地之间,好像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默契, 他们不光庄稼、蔬菜、果树、烤烟种得好,在食品加工方面也高人一筹。纯粮酿的真粮液,本地苹果加工的苹果圈和果汁,都是不可多得的饮品和食品。在陇东,以正宁命名的饭食名称居多,正宁臊子面、正宁面筋、正宁豆腐、正宁蒸鸡,都是很有诱惑力的面食,就连普通的馒头,一经正宁女人的巧手,立刻就增加了人的胃口。
其实,正宁人对土地虔诚还可以见诸于那些不被人重视的细节。夏收之后,面对堆积在土场里的麦草,好多人往往是顺其自然,慢慢消耗,但正宁人却不同。做啥要有啥的样子,麦草也是有形有象的,断不可一放了之。不管是麦草,还是高粱、玉米、谷子、荞麦、米子的秸秆,正宁人把它们全都垛起来,让他们钢吧硬正地站立在那里,否则,那就是对万物的不敬。不仅如此,从硬柴垛到玉米楼,从蒜瓣子到辣椒串,都被勤劳的正宁人收拾的井井有条。
对于那些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家禽家畜,正宁人则更加虔诚,兔窝里的草,鸡窝里的架,牛圈里的饲料、羊圈里的土,正宁人饲养的家畜,全都是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因为主人们心里明白,不论什么畜生,都是一条生命。
正宁与关中毗邻,文化和风俗中有着非常典型的陕西特征,但这种特征和处在子午山麓的陇东又密切相连,尚古、崇正、敬老、知礼,豁达、豪爽、敢于担当,如果跳出地域的界限,你会惊奇的发现,原来,他们所拥有所有特征全都源于整个黄帝文化。这就是那方静穆的土丘对于正宁乃至陇东的真正意义。
黄帝之后,正宁这块土地上,曾经燃烧过诸侯的烽火,修筑过秦王朝的万里长城和直道,汉武帝、唐太宗的铁骑夹裹着司马迁疲惫的身影和王昭君无奈的眼泪,上演过范仲淹与西夏大军巅峰对决,养育过贫弱的中国革命。多大的辉煌最终都要化为暗淡,只有被称作黄帝冢的那方厚土,默默地坚守在属于自己的位置上,用超乎寻常的目光注视着潮起潮落、花开花谢。
历史是一场漫长的盛衰接力,任何一个人也无法终极所有的距离,要实现这个目的,必须通过朝代与朝代之间、人物与人物之间、时间与在时间之间的传递,黄帝创造的精神,就像接力者手中高擎的火炬,昭领着历史走过遥遥无边的天空,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手中的火炬高些更高些。
付兴奎 甘肃省作协会员、庆阳市作协副主席。先后在各类刊物上发表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文学评论多篇,出版《与清风对坐》《高考作文应试与写作》《作文知识能力点训练》《城乡纪事》《吾乡吾土》《流年》多部。获甘肃省黄河文学奖。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