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峰区图书馆丨【嘉宾导读】教育的基调应该是真实而朴素的(左廷伟 )
几十年来,中国基础教育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新的理论和实践让人应接不暇。教育,一定是要创新,不创新就不能适应时代要求,但创新必须是适度的,而且是万变不离其宗。也不知从何时起,基础教育“创新”的势头开始大于“守正”的定力,甚至有了一股“推倒重来”的思潮。冷静审视当下一些教育现象就会发现,有的创新是“造词式创新”,有的是误把“回归”当成了“创新”。各路“专家”“教育家”纷至沓来时,好像谁都比校长会管学校,谁都比教师懂课堂教学,这个讲“建构”“生成”,那个讲“模式”“范式”,他们提供给学校的治校“方略”和课堂教学“最优方案”弄得校长迷茫焦虑、教师忙碌疲惫,非自愿式的“邯郸学步”让人哭笑不得。
所谓“模式”,最初都是校本教研的成果,来自教学实践,在某一教学环境下具有较为普遍的适用价值。“模式”是一种规范,对青年教师、特别是初入职的教学新手尤为重要,它包含的一些“基本动作”对教师有一定的约束和指导作用。我们许多学校提炼概括的“校本教学法”,多从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上对课堂教学进行规范,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课堂是变动不居的,这就说明它具有情境性和个性化的特点,只有因材施教,融入教师个人特点的模式才是最好的。只要你深入课堂,便会一清二楚,在基础教育领域,掌握精髓,把传统的东西做到极致就是创新。把台下的功课做扎实,把教材吃透,把学情吃透,把课备好(备课与写教案从来都不是一回事),45分钟没有那么复杂神秘,好教师上的课啥都不缺,而且公开课和家常课一个样,堂堂都是精品。他们从容自如、信手拈来,充满趣味成了常态。而那些被圈在条条框框中、“戴着镣铐跳舞”的教师,瞻前顾后,怕顾此失彼,结果彼此都失。
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学基本功是上好一堂课最关键的因素。近年来,但凡提起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升,许多人马上就会想到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不可否认,这是一个“培训”最多的年代。培训固然重要,可以增长见识、拓宽思路,可以接触新理念、学习新方法,可以弥补网络社会教师因权威性受到挑战而形成的专业自信心不足的缺憾。但是优秀教师绝对不是培训出来的,他们是在长期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从古至今,莫不如此。在基础教育阶段,永远都不要好高骛远,想成为一名好教师,先从最基础的环节抓起,从带着学生写规范字入手。任何远离课堂、不为教学服务的花里胡哨的东西,对培养学生、成就教师、发展学校都是无益的。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教育工作是件针线活,马虎不得,更急躁不得。”千百年来,关于教育的那些道理,都是最通俗、最朴素的,它来不得半点故弄玄虚。关注教育、关注学校、关注课堂,无可厚非,只要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对于真专家的悉心指导,对于大先生的耳提面命,学校永远都是求之不得。最怕的是“公鸡苦口婆心地教母鸡如何下蛋”,而且一刀切,灌输各种“模式”和“范式”,让教师面对有差别的学生,用无差别的方法去教他们,这样的结果势必会把一群优秀教师的“武功”废掉,会让一群潜力无限的孩子个性泯灭。方向错了,怎么走都是歧途。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